九九重陽節及敬老節的由來
在於漢朝以前,還沒有重陽節的由來記載,一直到了三國魏朝的時代,開始有人把它當成佳節來慶祝。民間習稱「九月重陽」,「九」為陽數,農曆九月九日,月日都是陽數所以稱為「重陽」,此後這一天,就叫「九九重陽節」。 晉朝時的名人陶淵明,特別的愛菊,也喜歡「重陽」,九月九日就因而成為很普遍的佳節。到了唐朝、宋朝,在重陽節當天,除了祭拜神明以外,還有飲菊花酒和賞菊的習俗。從此以後,重陽節成為中國人重要的傳統節慶,還發展出各種活動。 重陽節的起源 農曆九月九日,是我國傳統的重陽節。又名九九重陽節、茱萸、菊花節。它的命名由來是這樣的:古人將數字也分陰陽,而九為陽數。九月九日,月日並陽,所以稱為「重陽」。曹丕(一八七~二二六)的「九日與鍾繇書」中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重陽佳節的起源,大約可以追溯至漢代。葛洪(二八四~三六三)的《西京雜記》記載,漢高組的寵妃戚夫人有位侍女叫賈佩蘭。戚夫人死後,賈氏被逐出宮,她曾回憶宮中的生活道:「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西京雜記》上小說:「三月上已,月重陽,士女遊戲,就此祓禊登高」。假使葛洪的記載正確的話,那麼,重陽節應該是個來源相當古老的節日。 重陽節的傳說 較早有關重陽節的傳說,見於梁朝吳均(四六九-五○)的《續齊諧記》:汝南桓景,隨費長房遊學累年。長房謂日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婓囊,盛茱萸以繫臂,登高飲菊花酒,此蝸禍可除。景如言舉家登山。夕還,見鶪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日,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民間故事繼承了《續齊諧記》的故事梗概,再添上民間藝人想像創造的情節,又產生了另一種的重陽節傳說。 到了魏晉時代,重陽登高的風氣大盛。有幾則文人的逸事都反映了這項習俗。據《晉書》「孟嘉傳」記載,陶淵明的外祖父孟嘉,少年即負有才名。後來擔任桓溫的參軍,頗受桓溫的器重。有一年重陽,桓溫在龍山大宴幕僚,飲酒作詩。正當大家酒酣耳熱,詩興勃發之際,忽然起了一陣大風,把孟嘉的宮帽吹落於地。孟嘉本人卻毫無察覺。桓溫看到這個情形,便秘令孫盛作文加以嘲笑,並趁孟嘉回來一看,提起筆來,從從容容的作了一篇文章來回答。由於他的才思敏捷,文詞華美、文章寫成之後,四座莫不嘆服,當天的宴會也極歡而散。 九月被稱為(菊月)的淵源 重陽佳節,也是菊花盛開的時候。賞菊就成了文人雅士最受好的重陽習俗。菊花雖此不上牡丹的富麗及玫瑰的穠艷,卻以其淡雅的風姿使人傾倒。在一片蕭瑟的秋景裡,惟有菊花一獨秀,代表了堅毅不拔的個性惟有菊花一枝獨秀,代表了堅毅不拔的個性。晉代的陶淵明(三六五~四二七)就是愛菊成痴的例子。他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更是菊花詩中的名句。南朝宋(四二○~四七九)檀道鸞的《續晉陽秋》記載,有一年重陽,陶淵明汏中無酒,很惆悵的到院子裡採了一大把菊花,無聊的閑坐。這時忽然有個白衣人手捧著酒醰子前來拜訪,原來是江州刺史王弘為了結交陶淵明,特別遣人先送禮致意。陶淵明大喜過望,馬上開醰暢飲一番,過了一個痛快的重陽節。 南北朝時的重陽習俗,除了登高以外,還增加了野宴之會。宗懍(四九八~五六五)的《荊楚歲時記》就記載:「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秋高氣爽,天朗氣清的重陽,正適合全家人一起登高望遠,飲宴賞菊。 唐德宗貞元四年(七八八),李泌奏請皇帝批准民間中和(二月二),上已(三月三)、重陽這三天為三令節。得到批准後,詔令百官都可於三令節休假一天。於是唐人過重陽的風氣更盛於前朝。據《舊唐書》「王勃傳」記載,王勃(六四七~六七五)的傑作「滕王閣序」就作於重陽節。閻的女婿吳子章重修過的滕王閣大會賓客。閻的女婿吳子章頗有文才,閻伯嶼想藉機誇耀一番,便命吳子章事先作好一篇滕王閣序,淮備於宴會提出,假充為其即席之作。賓客皆知其意,所以當主人拿出紙筆請大家作序時,每個人都很客氣的推托。只有王勃因為不知個中情由,毫不客氣的接過來就開始動筆。都督心中甚怒,便退席進入內室命令小吏等王勃寫一句,馬上報一句。開頭幾句,都督還批評他了無新意可是當王勃的功力逐漸展現,他也不得不微微點頭。等小史報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時,都督忍不住拍案叫絕:「此天才也!」王勃從此一夕成名。 宋人過重陽,仍以賞菊為主要活動。據《東京夢華錄》(序於一一四七年)卷八記載,當時較受歡迎的幾個品種如下:「其粉紅色日桃花菊,白而檀心日木香菊,黃色而圓者日金鈴菊,純白而大者日喜容菊」。各個酒家還以菊花紮成門廊,以招徠顧客。平日居住城中的人大多趁此機會到郊外踏青。倉王廟、四里橋、愁台、梁王城、硯台、毛駝崗、獨樂崗等地更是許多人宴會聚樂的場所。各禪寺也在這一天舉辦齋會。 南未宮中則從九月八日起就開始重陽。周密(一二三二~一三○八)的《武林舊事》卷三記載了當時慶瑞殿「分列萬菊,燦然炫眼」的景象,逄年過節總不忘祭拜祖先。重陽節也不例外,南未的百姓都在這天準備綿綿毬楮衣到市郊的祖墳去祭拜。 而台灣地區的氣候從九月開始就吹起了號稱「九降」的無雨北風,正巧適宜放風箏。逐漸的,重陽節放風箏便成了很受歡迎的習俗。胡建偉的《澎湖紀略》(一七五九)卷七記載當時重陽節放風箏的情形如下:「又放風箏,紮為人物、鷥鳳以及河圖八卦之類,色色都有。俱掛響絃,乘風直上,聲振天衢。夜則繫燈於其上,恍如明星熠燿。彼此相賽,以高下為勝負」。 重陽節民間是祭拜祖先的重要節日 據劉還月的《台灣歲時小百科》(一九八九)記載,舊時的漳州人清明節時不祭祖,而是在重陽供牲醴祭祖先。泉州藉移民則有持「九皇齋」的習俗。九皇齋傳說是為天上九皇進行的齋戒儀式,另一說則認為是因齋弁九天而得名。李春池的《宜蘭縣志》(一九五九)記載:「齋堂及道教徒,自朔日起,持齋念經,一連九日,謂之皇齋」。持九天。拜斗母星君,早冕持誦斗母經。台灣光復以後,民間持九皇齋的人家逐漸減少。只乘下一些寺廟於九月初一起,舉辦九天的禮斗法會。其中以台北市的行天宮、龍山寺等廟宇的典禮最為隆重。 民間習稱「九月重陽」,「九」為陽數,農曆九月九日,月日都是陽數所以稱為「重陽」。古人每了重陽節,都要登高處賞菊、飲酒,並佩帶茱萸,這是用來避邪:唐人王維有詩云:「獨在客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陽登高的習俗,源自西漢時桓景跟費長房學道,有一年重陽前夕,費長房告知桓景明日其家將有災難,囑其全家每人佩帶茱萸上山避難;當天桓景家雞犬果然全部罹難。重九登高本是為了避災,後來漸漸轉變為一種休閒活動,臺灣舊時的重陽節,亦有登高的活動,不過都以文人為主,一般民家的子都以比放風箏過節,夜晚還在風箏上掛著燈,風箏上加上竹簧在空鳴響,而有「九月九、風箏滿天哮」之諺語。民間習俗,這一天照習俗要祭拜祖先,有些不知忌辰的亡故先人,祭拜也都以這一天為準。 政府制訂『敬老節』提倡敬老的活動 一九七七年,內政部訂定九月九日為「老人節」。各地政付都會舉辦敬老的活動,例如致贈禮物給當地的人瑞、準備酒席請老人,舉辦重陽敬老晚會等。政府制訂這一天為敬老節,目的在提倡我國「敬老崇孝」的傳統美德,尤其在社會工業化後三代同堂的家族漸漸減少,更要提倡「敬老」以喚起為人子女者對孝親之重視。
- Oct 06 Mon 2008 23:01
99話題:九九『重陽節』及『敬老節』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