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南無大行普賢王菩薩摩訶薩

普賢梵文為 Samantabhadra( 三曼多跋陀羅 ) 。三曼多譯為普,跋陀羅譯為賢。 普賢菩薩具足廣大不可思議的行願與智慧,是一切菩薩行德本體;普是遍一切處義,賢是最妙善義,代表諸佛用無量的方便與行持來利益一切眾生,常以甚深般若妙智教示眾生。華嚴經中稱菩薩為諸佛法身佛性的長子,今示現菩薩身,為諸佛長子,得三昧自在,主一切佛的理德,行德,與般若自在的文殊菩薩智德,證德相對。同輔釋迦牟尼佛於婆婆世界,教化眾生,同為釋迦牟尼佛之兩大得力脅士。文殊菩薩駕獅子侍佛左方,普賢菩薩乘白象侍佛右方,顯示佛的理智合一,行證相應,般若與三昧相即。華嚴海會,由釋尊的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及文殊普賢,一佛二菩薩,共稱華嚴三聖。

普賢菩薩,且遍身十方,常為諸佛座下的法王子。故普賢行願品言:「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又言:「十方如來有長子,其名號曰普賢尊。」普賢菩薩,不但能廣讚諸佛無盡功德,且能修無上供養,能作廣大佛事,能度無邊有情,其智慧之高,願行之深,唯佛能知。

普賢菩薩騎六牙白象,手拿蓮花,表示普賢菩薩具足大行的精神,以及大慈悲願力,度眾生清淨自在,忍辱負重。普賢菩薩是大乘佛教行願的象徵,是實踐菩薩道的行為典範,以普賢的行願加上文殊菩薩的智慧,就是把行願和理論結合在一起,如此則能究竟圓滿大乘佛。

根據《悲華經》的記載中,當阿彌陀佛為轉輪王時,普賢菩薩當時為第八王子名為「泯圖」,在寶藏佛前,發願要在像娑婆世界一樣不清淨的國土中,修菩薩行救度眾生。更應當修治莊嚴十千不淨世界,使其莊嚴清淨,就如同「青香光明無垢世界」。同時要教化無量的菩薩,令他們心地清淨,都能趣向大乘佛法,使這種發大心的菩薩都充滿他所化度的國土世界。寶藏佛即為他將「泯圖」這名字,改號為「普賢」,並授記他未來在北方「知水善淨功德世界」,圓滿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佛號為「智剛吼自在相王如來」。

普賢菩薩是釋迦牟尼佛的右協侍,菩薩的密號為「真如金剛」佛像的造型有兩種,一種是左手持蓮花、右手以三股印仰向外;一種是右手拿金剛杵、左手持金剛鈴。在密教中稱菩薩為「金剛薩埵」,印度梵語為「班雜薩埵」,又叫作「金剛心菩薩」。代表著每一個人自己本來就有的菩提心的具體表現,這一個菩提心的性質堅固如金剛,無法摧毀破壞。金剛薩埵身體潔白,表示每一個眾生本具佛性的清淨無染;右手拿著五股金剛杵放置在心窩,代表金剛薩埵擁有著一切諸佛如來金剛法印,表示佛的教導可以幫助眾生能夠摧毀十種煩惱;左手持鈴表示以諸佛的般若清淨智慧去驚醒教化一切有情眾生及沒有發大菩薩心腸的二乘修行人;環抱佛母,金剛漫母「多傑蓮媽」,表示修持佛法時要慈悲與智慧要並用。

《華嚴經》的「普賢行願品」說:普賢菩薩稱讚如來殊勝功德之後,告訴所有的菩薩及善財童子說:「善男子,若要成就如此不可思議殊勝功德者,應當修習十種廣大無邊的行願,如果一切的菩薩於此廣大行願,能隨順地趣向進入,則能圓滿教化成就一切眾生的道業,則能隨順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道,則能成就圓滿普賢菩薩一切的廣大行願海。如果有人能夠以甚深不疑的信心,於此十大願王,受持讀誦,乃至只是書寫一段四句的偈頌,便能急速地滅除五無間地獄的罪業。

普賢菩薩十大願:

一者:禮敬諸佛;

二者:稱讚如來;

三者:廣修供養;

四者:懺悔業障;

五者:隨喜功德;

六者:請轉法輪;

七者:請佛住世;

八者:常隨佛學;

九者:恆順眾生;

十者:普皆迴向。

《華嚴經》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最後導歸極樂世界,幫助一切眾生脫離娑婆苦海,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清淨國土。

普賢菩薩告善財言:「又復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遠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城宮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繞,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

普賢菩薩,行願無窮,分身塵剎,隨緣教化眾生。據史書記載:唐朝時,普賢語文殊二菩薩曾應化生於中國,普賢化身為捨得,文殊化身為寒山,捨得年幼時被高僧拾獲收養,後與寒山相偕離開後就不知去向。天台山國清寺的豐干禪師,一日行經赤城道旁,聞草叢中有兒童啼哭,趨前視察,見一小孩約十來歲,詢其姓名,答:「我無家、無姓、亦無名。」豐干禪師愍其無依,帶回國清寺,交庫房當茶童。因是拾來,名之拾得。

相傳唐朝時,同州有數百戶人家非常相信普賢菩薩,有戶人家喜獲麟兒,就取名為「普賢」,小孩十八歲時,州界設齋供養普賢菩薩,小孩竟然推倒佛像,坐在佛像位置,大家認為他有辱佛尊,交相指責,他卻說:我是因為你們有心崇奉,所以才端坐在此。你們見真普賢不拜,卻拜土像有何用?說完後就化為菩薩身形,乘白象飛天而去。

峨嵋山道場

據說中國四大名山之一的峨嵋山,是普賢菩薩示現教化眾生的道場。峨嵋山在中國四川省,峨嵋縣之西南,與嶍山相對,宛如兩眉,因名峨嵋山。其山脈自岷山分出,蜿蜒南來,至縣境突起三峰,故有大峨、中峨、小峨之稱。華嚴經言:善財童子,站於妙高峰山上,遙見此山光明遍照,故此山又名光明山。山之最高處名金頂,建有金頂寺,威鎮全山,因山頂常放光明,又名光明寺。據說:每至午夜,在金頂上看群山,有千百萬點晶瑩閃耀的光亮,從群山升起,象徵一盞盞的明燈,忽上忽下,人稱之為「萬盞明燈朝普賢」,是峨眉勝境之一。因山勢逶迤,「如螓首蛾眉,細而長,美而艷」故名。山脈峰巒起伏,重巖疊翠,氣勢磅礴,雄秀幽奇,素有「峨嵋天下秀」之美稱。主峰萬佛頂海拔3099。主要廟宇及景區有報國寺、萬年寺、伏虎寺、仙峰寺、清音閣、洪椿坪、洗象池、峨眉金頂等十餘處。

                                         游禪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妙吉祥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