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普賢行願的修持



佛學講座普賢菩薩行願的修持    / 永富法師主講  / 游禪覺

為宣揚佛陀教法,淨化身心之效能,舉辦佛學講座,主題:「菩賢菩薩行願的修持」,特請佛光山普門寺住持永富法師主講,由法寶寺和佛光會新竹()各分會聯合主辦 (新竹第四分會值星),於617日,在法寶寺四樓舉行,大眾紛紛前來聆聽法益。

首先,永富法師先以金山活佛禪師所唱的,誰念?「南無阿彌陀佛」的梵唄與眾結緣,清淨明亮美妙之音聲飛揚虛空,直入眾人之心境,清心自在。

永富法師說:各位來聽講座,我們要很清楚明白,我們面對生命的各種眾態,我們要清楚動機,動機純正,就像種子,有了菩提心的種子之後,面對到困逆境不明白或負面思考時,因為菩提的發行,我們會有正面的思考方式。

晚上的講座「菩賢菩薩行願的修持」在大乘「行願」的菩薩裡最讓人熟悉的,四大菩薩當中有觀世音菩薩、菩賢菩薩、地藏菩薩,那 文殊菩薩屬於諸佛之母。我們今生的修持行持不只為了這一期的生命,我們所要完成的還包括自己,還有為了自己的家人,更為其他有情的眾生而努力的,如果我們面對生命的動機是這樣的,我們建立在慈悲心以及智慧的方面,相信我們才是真正在行菩薩道。尤其  以我們佛光山的思想理念,大師說我們是屬於大乘型的,大乘型的就是在行菩薩道,永富法提醒各位,行菩薩道如果沒有解脫道的基楚,你會粘在一起,你們之道嗎?因為行菩薩道你會接觸很多人很多事,但如果不董的這些都是戒定念心,那如果你是停留在掌聲之中,或職務上,那 這個就不圓滿。

永富法師對於,從整心的部份,無明=是心處在無知跟混亂的狀態,甚至於受到好壞的行為控制,這顆心長期處在無明的狀態之下,我門才會不斷感受到痛苦,這些都是外在的因緣,問題在變化的時後,不斷的產生出來,我們如果可以去改變自己的心念,把這些順逆境界,當作是一種過程,如果能夠將心裡負面的習氣改變,當心態改變時,問題就可以解決。人往往都會往外攀緣,往外比較,常常看自己的不足部份,師父說世間是一半一半,我們要看我們所擁有的這一半,就好了,那你的人生不就全面滿足了呢?

永富法師舉例,入菩薩行這一段,世清菩薩,譬喻地球充滿各種尖石、碎玻璃,代表困難與障礙,若要遶地球一圈,只要墊好腳底平穩,就可以走遍天下。

在「念」頭要轉化,要懂得轉念,不要一直處在過去,如果心念處在過去你會傷心難過(如過去年青,現在老化),如果心念處在未來(須面對老化)你會恐怖害怕;應把握活在當下,轉念頭是非常的重要。

永富法師對於「菩賢菩薩行願的修持」來講,今天送各位的小經本,是在今天晚上講座後,要大家繼續努力用功,若沒時間修持,帶在身上可以保平安。在今天一個晚上講座的的內容,是無法將菩賢十大願講完,只能將菩賢菩薩行願作重點式的講說,對於行願作個分析「願」是從我們內心深處發出來願望跟決心,那「行」就是按照我們自己的發心,朝著我們的願望,所指定的目標,努力的去作實踐,如果沒有正確的願望,行動就會失去方向,如果沒有腳踏實地去行動,就會變成空談,行和願,就如鳥之雙翼、車子的兩輪,缺一不可。

要先修菩薩行,就要先發菩提願,透過行來填這個願,那行就由願而來,但是因為沒有願力,所作的善事會變成未來的人天福報,不能過成為成佛的資糧,所謂,「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瓔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如果只有修福報,遇到事業順利就好,當遇到生老病死挫折,無常變化的時,因為沒有修智慧,就沒有方法去面對,因此就會在煩惱痛苦當中輪迴,(我們可以看到現在寵物很有福報,曾經有信徒人發了120萬來醫療),這是修福不修慧的果,在這個部分來講,往往可以看到願力取之於大小。如果我們學佛,只是祈求平安保佑家庭,那你學佛的成就只是到這裡而已,有的人修功德做好事,只是為了來世比今生更好,像這樣的條件只能換取來生的幸福,無法擺脫六道輪迴。

永富法師說明,因此在淨土中的修持,強調「信願行」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可欠缺的資糧「信」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相信有阿彌陀佛的存在,相信念佛一定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願」願有兩個部份,第一個是你願意離開這個娑婆世間,第二個要去西方極樂世界;在《觀無量壽經》最後講的九品往生的部分,上品往生,就是在行持上很好,可以自利利他成就大眾,不見得都是出家人,在家眾也很多,上品上生;中品往生,就是自我持戒修持,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一生受持很好,中品上生;如果一日一夜受持八關齋戒,(有機會來法寶寺參加八關齋戒外修八戒內持六念),中品中生;中品下生,沒有信養的人,能孝順父母行善,在臨終時遇善知識為他說明西方樂世界的盛事,而他相信又願意往生,中品下生;下品往生的都是屬於造惡的眾生。

永富法師說明,你在修學佛法就必需要發願,願有通願、別願、總願,所有佛菩薩都會有發四弘四願,這種是通願,別願:「如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渡盡方證菩提。」這是地藏王菩薩所發的願;阿彌陀佛發了「四十八大願」,成就了西方極樂世界,經典裡說「十方三世佛阿彌佛第一」,其實佛沒有誰大誰小,是法藏比丘因地在世自在王如來前修行時,世自在王如來為法藏比丘說了二百一十億諸佛淨土的殊勝,用五劫的時間來成就西方世界,這是因為阿彌陀佛所發的願廣大又殊勝,其中有一個願叫做蒙光柔軟願,尤其,亡者感應最殊勝,比活的人來的明顯,因活的人自我意識很強,所以就感受不到,如果心很專心就可以感受得到,而一念乃至十念或帶業往生者,如果沒有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我們哪裡極樂世界可以去;東方琉璃世界藥師如來,藥師佛因地修行發了十二大願,所以發願對我們修學過程來講是非常重要的。

娑婆世界的教主釋迦牟尼佛,用三大阿僧祇劫修福慧,用百劫修相好,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成就佛道,以莊嚴的報身為大根器,先說大方廣大華嚴經,三七日圓滿大方廣大華嚴經,華嚴經如日出,先照高山,華嚴期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說,因緣成就四十一位大士入佛境界。在華嚴經提到初發心即成正覺,當 初發心的力量非常強;祖師大德也談到,如果是一個勇猛丈夫,當下可以成佛。

華嚴經、法華經、般若經都是在講佛的果地經典,華嚴經的內容都在講佛的境界,若沒有讀華嚴經不知道佛家的富貴及成佛的好處;至於法華經是在談佛的知見,意思就是可以把凡夫的知見,透過法華經的開示,悟入佛的知見;至於般若經是講到佛的行持,由開示悟入佛的知見,入佛境界。

普賢菩薩行願品,是講普賢菩薩的修行法門,普賢菩薩為什麼會成為大菩薩呢?普賢菩薩在初發心時,發了十大願,這十大願對於修行者來講,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法門。華嚴經有很深的因緣,佛陀曾經授記過的一位龍樹菩薩,出生於印度南方,未學佛前,先學隱身術,曾和同學入王宮為非作歹,造使宮女懷孕,婆羅門國師對國王說,有人干擾,後來一行同道全被武士殺死,龍樹菩薩機智過人,躲在國王後面,逃過一劫,後來反省後悔,開始修學佛法,不久,他覺得人世間的經典都看完了,就生起傲慢的心,世間所有經書已學完,沒有值得我在學習,大龍菩薩就顯現在他面前,帶他到龍宮裡面去看寶藏法寶,龍樹菩薩看到華嚴經有廣、中、略三種,他選擇略本華嚴經將十萬偈背誦下來,到人間寫下來,華嚴經就在人間流傳開來。

傳到中國,第一種版本,由佛馱跋陀羅三藏法師譯出六十華嚴三萬六千偈;第二種版本,經由唐武則天遣使于闐國求得,梵文原本四萬五千偈,武則天再請三藏法師實叉難陀來翻譯完成八十華嚴,當要翻譯前一天晚上武則天夢見天降甘露,結果翻譯那天天降甘露,甚至在翻譯期間,大池塘中天天浮上兩位童子,這是龍王恭敬華嚴經關心翻譯所化,直至完成;第三種版本,再經由南天竺烏荼國王親手書寫華嚴經菩賢菩薩行願品四十卷,遣使送贈來唐,唐德宗交給般若三藏法師原名金剛智慧來翻譯,再將最後一品和實叉難陀法師譯出八十華嚴合起來,就是現在所流通的八十一華嚴。

《華嚴經》中【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菩薩行願品】,「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稱嘆如來勝功德已,告諸菩薩及善財童子言,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華嚴經中善財童子,他在五十三參中從文殊菩薩參起最後到普賢菩薩,而善財童子於五十三參後,於普賢菩薩十大願入佛境界。普賢菩薩十大願的修行方法,不但善財童子入佛境界,包括我們都非常適合,而梁皇寶懺中的讚佛偈都來自華嚴經,只要在讚佛偈能生起歡喜心,同樣可以獲得如此殊勝的功德,因此大家應千萬不要產生懷疑,若疑惑就無法感應得不到福報。什麼是佛的功德?在《華嚴經》「如來」是指「自性」,就是說明自性功德,如果要成就自性功德,就必須要修這十種廣大行願。

這一品是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菩薩行願品,前面是入法界品;什麼是法界?法界就是不可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菩薩行願是主動詞是能入,不可思議解脫是受詞是所入。告訴我們,唯有靠普賢行願才能進入到法界,普賢行願所進入的地方,就是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大家應了解這層關係才能容易了解。所謂不可思議境界,就如,一真法界、常極光淨土,在此殊勝前體之下,所以我們想成就佛道,就必須靠修普賢行願,若不修普賢行願,成佛不易。修普賢行願是成佛大道可以進入常極光淨土,華嚴普賢行願最後導歸極樂世界。大家要知道普賢十大願王所導入的是常極光淨土,若能勤修普賢行願,未來得生極樂世界是上品上上生,座的是金色的蓮華,阿彌陀佛與諸聖眾親自接引。之後來接引的都是化佛,甚至最後連化佛也沒有,上中下品是由各行人所努力。

【普賢菩薩對諸菩薩說,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普賢十種廣大願;「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

永富法師;十大願就是學佛的十大剛領,總剛領就是代表普賢行願。因為每一個願王當中都有十個法門,每一個法門當中有十個小法門,是窮窮無盡的,單一個晚上是無法說盡,對於華嚴的境界的譬喻,如我們常譬喻在佛光山的展覽館玉佛和鏡中那一段或寶藏館燈光和鏡中的空間窮窮無盡的感覺。

普賢十大願,可分為兩種來講,一種是隨願,其中修一願或是多願;另一種是總修,十大願通修。看個人因緣一願乃至十願之修持。

為什麼要修普賢行?每天對於境界出現時,能清楚明白的處理…若小孩子做錯,當然還是要訓育他;夫妻吵架最忌會的是什麼?那個太太最笨就是說不然我離家出走好啦,如果先生不回應,那真的是要回房間整理行理就這樣走出去,像這種處理,就等於不會「轉」,心靜的立場轉變,就等於普賢行。人因貪嗔癡起作用,各位如果能夠拋開主觀立場完全站在客觀的角度來看的話,那普賢境界就會對現,普賢行也會出現,對每種東西的存在,要用不分別意思,表是純淨的狀態,總結來講,純淨的決對清淨,平等的本身,就是所謂普賢境界普賢行,這個重點就是要轉煩惱為菩提,若不會轉,那本身都是煩惱。煩惱即菩提,要肯定自己在普賢境界當中,「轉的關鍵」就在「自己的肯定」,如何肯定呢?首先要拋開疑心,在還沒有完全肯定之前要提起疑情,因為懷疑的疑心會障礙更大,那疑情就是提出疑惑,疑情會讓我們找出答案,疑心和疑情必須要離清楚。

無盡有兩種條件,1.念念相續無有間斷,2.身語業無有疲厭。念念相續無有間斷,如華嚴所談的念念相續,是從一開始到最後,都只有一個念頭沒有雜念。如果一條線圈六十個圈圈,那在圈圈的中間就有間斷,那間斷就會有夾帶雜念。如何念念相續?其實,在學佛或是面對生命的過程當中,要能夠全神的貫注,專心的投入,不要受到外來的影響,在無形的當中就會提醒你的心力跟定力,來達到圓滿的境界,就等於念念相續無有間斷。所以,各位並不是說大家學佛之後,就要放棄事業,其實,是告訴大家,學佛之後要加用功,才能夠增加福報,能力也才能夠展開,而且會沒有障礙。

至於第二偈,身語業無有疲厭,我們學佛的人對於身業很容易進行,固然身業力行雖然重要,但語業跟意業也要配合,三業要能統一才能圓滿。大部份的人重在身業,往往在意業的部份,念頭不懂得配合,但各位要注意的,意業才是學佛的精華,身業和語業只是外道法而已,所以我們常常說,心地法門,心要法門,心的作用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我們學佛的人把心擺在道上的話,永遠不退轉,很快就能跟十方諸佛相應,那這種相應,並不是說見到佛見到光,而只是讓妳的念力裡面,能夠讓你在生生世世中,讓妳的念力裡面能過見佛聞法。如經文中,十方三世一切剎土,極微塵數諸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薩海會圍遶,在這種情況菩薩海會圍遶裡面亦有你的份。我們現今社會流行講業力深重,其實應該講說缺乏念力,唯一在嘴上念念佛,身行行一些布施供養,欠缺心零建設,因佛法講究的是心靈的淨化,要把心調整好,建設好一個健全的人生,那這樣在學佛當中就會無所求。

雖然學佛都喜歡成佛,會有一個特定的目標,永富法師說,我的部份注重未來成佛的因,不在於捷成佛的果,成佛的因很多,那你就會知到怎樣?是念無所念,住無所住,求無所求,行無所行。生命生生世世不斷的輪迴,跟成佛的生命比起來,仍然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完全是平等的,你今天如果不能夠處理的,那是因愚癡無明所造的,各位要知道,生命的價值是凡聖一如的。

還有一個部份是大家要都讀經,讀經會比聽經來的重要,那聽經又比其他的活動更為重要,你在讀經的時後一定要深入,每一句的法義我到底在那裡,要弄清楚,那我讀了這個經,要怎樣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例如你讀了經之後,面對生命的遭遇,對待人,你要何也業身,甚至於在何也業身的時後,對眾生的時候這叫做什麼?所謂的稱讚如來禮敬諸佛,而我們有沒有可能在周遭的人當中,有沒有辦法平等的看待,你能夠何也業身的去看待,因為佛法是屬於生活化的東西,只要有生命、只要有生活的地方就有佛法,所以佛法就是屬於群眾化的,只要有人就有跟人相處的道理,就有佛法,盡我們的能力要何也業身的去對眾生。這就要從周邊的人開始,因為周遭的人你都沒辦法去把他弄好,其他的障礙就會一一的出現,那這些人他如果不成為你的障礙,就會成為你的助緣。

在經文裡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讚乃盡,就空間來講是指虛空界,那對待眾生,有所謂的正面和反面部份,有的是用美好的音聲,有的是用反面的音聲,可能示現比較威武凶猛的音聲(如父母調教不聽話的小孩子一樣,現怒目相來扭轉小孩子難改的習性動作,這是為了要達到效果所現),佛菩薩有時候現慈悲相,但有時候會現金剛立姿相來調教固執的眾生。但我們在處理上千萬不能動之於情緒,若動之於情緒,在處理上就比較不理智。

在普賢十大願其中的廣修供養,舉例出來同樣還是從事跟理,從事項來講,一般人會準備鮮花、水果、香、油燈這些物品來供養,那廣修供養,就是每一種供養都做到了,不單獨一個,這是事項意思;那法義上來講,供養是培養我們的福德跟智慧,也就是修行的意思,所以廣修供養,其實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的意涵。至於無量的法門有哪些?這也有兩種解釋,一個是從事項上來講,像供花、供果的時候要怎麼修,乃至於供佛上香點燈應該如何?這是事項上;另外一方面,念佛、參禪打坐、誦經、持咒、禮拜,甚至於行、住、坐、臥當中、做人處事當中怎麼去學習圓滿,世間的這一切,這都是屬於修行。那事項的供養,來說花有什意義什麼特性;花柔軟、花辦不能用手捏它,表示我們在供佛的時候,要訓練我們的心要像花辦一樣柔軟,不能用貪嗔癡來捏它,與柔軟的心來供佛,佛!希望我像花一樣柔軟的心,不要用貪嗔癡來面對生命;花很美,要使自心如花之美來供佛,佛!希望能透過供花能像花的美,讓每個人看到我都很歡喜;花有香氣,香味代表人所修持的戒定慧香,我們要透過修持的戒定慧香來供佛;花在開花之後就會結果,花也代表因,供水果代表果,與花供佛時要想我在因地,要修六度萬行的因,所以一切善根因緣我都要種,然後惡的行為惡的因我都要把他斷掉。所以在供花的時候你要把心契入,與佛接心想這朵花代表我的心,我的心願意請佛您的加持,讓我的心很柔軟、讓我的心能夠很清淨,最後能究竟成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妙吉祥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